三年级数学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5-06-05最新三年级数学复习教案(汇编十八篇)。
三年级数学复习教案 篇1
一、学情分析:
总体情况:多数学生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上能认真听讲,积极思维,课后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及时改错。但也有少数学生惰性强,课上不动脑筋思考问题,写作业效率低,不能主动及时改错。
二、主要复习内容:
1、位置与方向。
2、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统计。
4、20xx年xx月xx日。
5、两位数乘两位数x
6、面积x
7、小数的初步认识x
8、解决问题x
9、数学广角。
三、复习目标:
1、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2、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在本学期学习到的知识系统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于缺漏的知识进行加强。
3、通过形式多样化的复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复习活动中经历、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4、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信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一步发展。
四、复习措施:
首先要全面了解和分析本班学生的掌握各部分内容的情况。针对本班实际情况有的放矢,有点有面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1、计算部分:
a、口算:坚持经常练,每节课都安排3、5分钟时间练,练习的方式尽可能的多样,如听算,视算,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同时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运用。
b、乘除法计算:先要复习计算法则以及应注意的地方,重点讲解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题目。
2、解决问题部分:着重引导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并联系、对比结构相似的题目,让学生看到题目的条件。问题变化时,解题的步骤是怎样随着变化的。
3、计量单位部分:多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它们的认识和运用。
4、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在课堂上要加强关注程度,多进行思想交流,并和家长进行沟通,限度地转化他们的学习态度,争取借助期末考试的压力,让这部分学生有所进步。
5、注意针对学生复习过程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复习计划。
五、复习内容安排:
1、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连位数乘两位数。
2、面积。
3、统计小数的初步认识。
4、位置与方向20xx年xx月xx日。
5、解决问题。
三年级数学复习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一)(p12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比较熟地进行
计算。
2、进一步掌握连除、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解答。
教学重点:复习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比较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混合运算及两步计算应用题,今天我们要复习这部分内容。通过复习,要使同学们更好地熟练地进行解答。
二、复习运算顺序
1、提问:有哪几种计算?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2、请学生归纳:(运算顺序及小括号)
3、练习复习(一)第2、3、4题。
(1)各自独立完成。
(2)校对,讲评2、3题,校对后讲评第4题。
三、复习应用题。
1、各自分析,解答第5、6题。
2、完成后,说说分析思路解题步骤。
3、引导归纳: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四、小结:(混合运算顺序,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五、作业《作业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二)(p126)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会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所学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正确分析各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熟练地解答。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1、练习第8、9题题组练习。(观察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强调解题时认真审题)。
2、练习10、11、12题,独立完成,逐题讲出思考过程,讲评。
3、练习第13题,明确题意,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解答。
4、第14题是移多补少的逆向应用题。
师生共同探讨完成。
5、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应注意什么?
6、作业《作业本》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三)(p127)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并能比较熟地进行解答。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渗透对应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所学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训练,投影仪显示下列题目
1、根据下面问题联想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①两个鸡场一共养鸡多少只?②两个鸡场养鸡的只数相差多少?
③平均每个鸡棚里养成鸡多少只?
①第二养鸡场要给第一养鸡场多少只鸡,两个鸡场的鸡同样多?
2、根据下列条件提出问题,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①有桔子2500千克,苹果是桔子的3倍。
②有苹果7500千克是桔子的3倍,桔子有多少千克?
三、重点训练:围绕上面第1题联系第15题训练。
四、独立完成其余几题。
五、引导完成思考题
六、作业《作业本》
三年级数学复习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千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千克”的概念。
2、闭莆湛擞肭Э说慕率,能进行简单换算。
3、迸嘌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千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你们测量了自己的'体重吗?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当一个学生说出体重之后,问一问,谁比他重?还有谁更重?咱们班上谁最重?
教师随机作记录:30千克、32千克、40千克、46千克……
我们班最重的同学都没有老师重?看了老师的体重,你有什么感觉?
为了便于比较,也为了记录简便,老师用来表示体重的单位应该与你们的一样,都用千克作单位。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克。(板书:认识千克)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1千克
(1)出示一袋500克的碘盐,用手掂一掂,再估一估它有多重。
请学生读出包装上的数据。
再出示一袋同样的碘盐,问学生:两袋这样的碘盐重多少?
告诉学生1000克就是1千克。
教师板书:1000克=1千克
千克用kg表示。1kg=1000g
(2)将这两袋盐放在台秤上,请学生看指针所指的刻度是1千克。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重1千克?
(3)学生一只手拿一枚2分硬币,另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掂一掂,说出自己的感受。
(4)讨论:你认为通常在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
结论: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时,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二)操作活动,称物品
每组拿出自己准备的秤。
(1)称出1千克盐、3千克大米、2千克水果糖。(也可以用作业本、数学书等代替)用手掂一掂。
(2)称8个苹果、3个萝卜,掂一掂,估计一下这些物品有多重,再称一称。
学生交流:你用什么工具称?怎样称的?
(三)克与千克的换算
(1)这袋大米重3千克,如果用克作单位,怎么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说出:1千克是1000克,3千克就是3000克。3kg=3000g(板书)
这3个萝卜重2000克,如果用千克作单位,怎么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比较这两个式子:3kg=3000g2000g=2kg,你发现了什么?
(3)老师的体重是50000克,真的比全班所有的人都重吗?
50000克就是50千克,全班最重的是48千克,老师比全班的同学都重。
三、课堂活动
(1)对口令。
(2)填一填。
(3)分组活动,称一称。
选择一件你想称的物品(例如书包、椅子、桌子、学生……),估计一下有多重。
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后延伸
小猪重30千克,小猫重5千克,大公鸡重3千克,母鸡重2千克,两只小鸡分别重500克。它们要坐船去游玩,大木船规定不能超过33千克,小木船规定不能超过9千克。它们怎样坐船?
三年级数学复习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48页练习十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
2、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熟练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计算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3420
17 10
1330
2130
4320
3240
51 70
6330
7210
巩固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为复习笔算打好基础。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244
3213
4211
2123
指名四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 练习本上完成,完成后每个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指名学生任选一题说出计算过程。
3、教师小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时,用第二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二、巩固练习
1、笔算。
1244
3213
4211
2123
2332
4121
2223
3412
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结果。
2、3911
3131
2333
2224
1241
让同学们任选两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竖式计算),老师巡视,把完成既正确书写又好的同学的练习本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并把这道题的卡片送给这位同学,以示鼓励和表扬。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的第4、第5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列式计算,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这两道题是图文结合题,所以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题和图,正确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列竖式计算。
3421
3113
1212
2211
1125
2、每个胶卷售价21元,买14个交卷要用多少元?
3、每箱苹果重13千克,32箱苹果共重多少千克?
4、每个工人每天挖树坑11个,15个工人一天挖树坑多少个?
四、思维训练
1、连一连。
1810 860
3112 605
20xx 180
5511 372
2、小华每天坚持写13个毛笔字,他在7月和9月共写了多少个毛笔字?
3、李老师买了2个足球,张老师买了4个篮球,王老师买了1个足球、1个篮球、3个网球,他们每人所用的钱正好相等,1个足球的价钱相当于几个网球的价钱?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在实际练习中,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列竖式计算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复习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3页例2及P116页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5、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
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具准备:
课件、数字卡片、头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迁移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表演吗?(喜欢)今天聪聪、明明要跟我们到影剧院看表演,我们大声地喊他们出来啊!
师:好朋友见面,握握手。(聪聪、明明跟大家握手)如果全班36个同学分别跟聪聪、明明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为什么?(不管谁先跟谁握手,都是同是两个人)
师:对,这是我们上节课学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数学广角。(板书课题)
师:那我们赶紧进影剧院吧!(课件出示影剧院门口)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情景激趣
师:(课件出现密码二字)密码?哎呀!我把密码给忘了,是379?还是739呢?我只记得这个密码是由7、3、9组成的其中一个三位数,同学们,怎么办呢?没密码可进不去啊!
2、合作交流,探讨方法
师:那么7、3、9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呢?请大家拿出数字卡片,小组合作摆一摆,摆的时候注意:
①要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②你用什么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③比一比哪组最快。
学生活动、汇报。
师:你们找出来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谁愿意那上来给大家介绍他们组的摆法。(可多拿几个不同顺序的,然后让学生说。)
引导学生说:排列的时候,先确定百位上是3,分别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7、9就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再确定百位上是9,分别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3、7又有两种不同的排法,最后确定百位上是7,分别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3、9又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合起来一共摆出6个不同的三位数,这6个三位数分别是379、397、739、793、973、937,这样按顺序排列,既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师:同学们刚才听了几位同学的方法介绍,你觉得谁的更好些?(比较发现重复、或遗漏或无顺序排列,从而引出按一定顺序排列较好)
学生发言。
3、引导学生小结:
排列时,先确定一个数位上的数,然后交换其他两个数位上的数,各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合起来都能组成不同的三位数,这样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4、指导看书质疑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P113页例2,边看书边自己说说书本上是怎么摆的?
学生活动
师:谁看懂书本上的想法,给大家讲一讲。(强调方法)
师:密码到底是哪一个呢?你认为是几?好,那请大家把自己心中的密码大声地喊出来吧!(课件演示密码转动过程)
是:739,猜对的举手,yes!我们可以进去了,向前冲,嘿、嘿、嘿!
三、实践应用,开放练习
1、创设情境,完成P113页“做一做”
师:哇!这影剧院真漂亮!同学们赶快找座位坐好。看看第一场表演什么?(西游记)嘿!很熟悉。谁来说说你对“西游记”的认识有多少?
学生发言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那图中的四师徒在干什么?谁来说说。(学生说大意,注意说完整)
师:你觉得××同学说得怎样?师傅说:“交换位置,再来一张”(课件出示)那交换三个徒弟的位置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师:那请大家在小组里面排一排,照一照,并说说你是怎么排的。
小组活动
小结:引导学生说出先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再交换两个人的位置,各有两种排法,合起来一共照出6张不同的照片。
2、完成P116页第5题
师:“西游记”好看吗?下一场表演什么呢?(课件出示小红帽)这个故事你们听过吗?好,谁上来给大家讲讲。
学生上台讲故事。
师:××同学讲故事真好听,你们有留意到屏幕出现故事中的哪些人物呢?(小红帽,猎人,大灰狼)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时,扮演过猎人的小朋友说:“该让我演大灰狼了吧?”你知道他想干什么?(想变换角色,他不想演猎人,想演大灰狼了。)他们的角色还可以怎么变化?你们能帮助他们排一排吗?
学生活动
师:哪组愿意上台演一演。
学生上台表演。
师:刚才表演的同学真棒,一下子就把6种不同的角色变化都找出来了。
3、完成书本P116页第4题。
师:表演结束了,老师觉得有点饿,这样的天气去吃点什么好呢?你们想吃什么?
学生发言
师:你们的介绍也不错,不过天气越来越冷,我想吃点辣的来暖暖身子,你们怕辣吗?哦!有的怕辣,有的不怕辣,那不、怕、辣这三个字共有几种不同的排法呢?请大家用练习本排一排,再读一读看一共有几种读法。
学生活动,学生汇报。
师:不怕辣的同学,放学后可以建议你的父母去吃一顿麻辣火锅。
四、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师:在回来的路上聪聪、明明要考一考我们。我们看题目。(课件出示题目)请拿出数字卡片动手摆一摆,要注意可以随意摆放的,看一共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
师:谁来说说你找出几种不同的三位数。
学生活动、汇报,师板书。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师:你觉得自己、同学和老师表现得怎样?
三年级数学复习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整理和复习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知识后的基础上学习的一节复习课,内容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小节。
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为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作好必要的准备。例如,在复习笔算15×12时,学生可以很快地利用学习的口算15×10=150,15×2=30,150+30=180进行计算。这样有利于贯穿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提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笔算乘法是在学生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重点复习乘的顺序及各部分积的书写位置,让学生再次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进一步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觉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以及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十分有利。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身经历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2、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整理知识,提升学生将知识整理成系统的能力,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合理、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建构。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整理卡、多媒体课件、作业单、检测单
课前自整理:
以家庭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
【设计意图】自主整理,给学生留有充分回忆旧知、梳理旧知的时间,为课上交流做准备
课前谈话:
回忆,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内容?(播放舒缓的音乐)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对知识的简单梳理,从头脑中出现的“形”抽象出概念。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整理和复习。
2.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与整理,使学生体验分类总结、归纳整理的方法。
(2)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
(3)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预期效果。
【设计意图】开篇直入主题,目标明确,让学生在课的开始就“心中有数”这样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迷茫,对学习有方向得引领。
二、民主导学
1.刚才你在头脑中想到了有关两位数乘两位数得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学生拿出课前独立完成的整理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知识进行归类,并形成知识体系,能自觉地尝试整理知识,培养整理知识的意识。
2.小组交流。
出示温馨小提示:
(1)交流时小组内做好分工。
(2)每个人组织好语言,表达要完整。
(3)其他同学注意倾听,有疑问或意见可及时补充。
(4)组内进行补充完善。
(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口算乘法”这部分的成果与大家分享?(举例说明)
个人汇报
师:哪个小组与大家说说“笔算乘法”?
4.整理计算方法。
师:老师将他们的方法整理了一下,请同学读一下
5.小结。
同学们是总结、归纳知识的小能手。老师想考考大家运用知识的能力,设置5个关卡。如果闯关成功,得分最高者获得一个“智慧王冠”,你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知识的整理,指导知识整理的方法,并通过交流提升,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学以致用
第一关:填一填
1.口算160×3,可以先算( )×( )=( ),然后在( )后面添上( )个0,结果是( )。
2.口算23×40,可以先算( )×( )=( ),再 算 ( )×( )=( ),最后用( )+( )=( )。
3.笔算48×51时,先用51个位上的1去乘( ),得( )个一,再用51十位上的( )去乘( ),得( )个十,再把( )和( )加起来是( )。
第二关:算一算
24×3 17×5 180×3 24×10
60×900 44×20 400×12 75×10
14×50 70×50 11×50 16×30
第三关:改一改
第四关:送一送(笔算并连线)
3420 2646 1222 3136
42×63 76×45 32×98 26×47
第五关:做一做
冬冬家有4行橘子树,每行8棵,今年平均每棵收获橘子25千克。
今年冬冬家一共收获橘子多少千克?
四、知识检测。
师:恭喜同学们顺利闯关,下面老师要对大家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拿出检测单在2分钟内完成。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我们对这一单元的知识掌握的更牢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老师相信你们是最棒的。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整理和复习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知识后的基础上学习的一节复习课,内容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小节。上完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和大家分享:
1.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
这节课我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从“自主梳理建构、预设有效目标、指导复习方法、学生合作交流、知识检测”等五个方面进行教学,让学生获得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并通过交流提升,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合理选择、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学习。
整节课,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合理选择、整合和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有效的支持学生的学习、师生互动和教学评价。学生也能熟练操作电子白板,学习积极性高,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而是担负着查漏补缺、系统整理以及巩固发展的重任。
三年级数学复习教案 篇7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9页的第7~1.1题,练习二十六的第10—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认识,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
2.使学生掌握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千米、吨
1.第做109页的第7题。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吨
是多少千克?
随着回答,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吨=1000千克
2.做第109页的第8题。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东西的高大约1毫米(1分硬币),什么东西的长大约1分米.然后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长.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0题。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4千米=( )米,让学生想一想该怎样推想.指名回答后,教师再说一遍推想过程:因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个1000米,就是4000米,所 以4千米=4000米。
接着,教师再板书出:5000千克=( )吨,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它的推想过程,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0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推想过程.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1题。
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数量用线连起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道理。
二、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1.做第109页的第9题。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每个图形下面板书图形的名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大家想一想,这几个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写在黑板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如先说边的特点,再说角的特点,或每个图形分别说.最后使学生看到它们 的区别和联系。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师只说明题意,让学生在点子图上任意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巡视,看学生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画完以后,要说出是怎样画的.对画得 又对又快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3.做第109页的第10、11题。
教师:什么叫一个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做第10题.要求量的时候,精确到整厘米.每量一边,在边的旁边注上该边的长度.算完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中的错误.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教师可以根据班里的情况,让学生准备两张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纸。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指出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求哪几条边的和,有没有 不同的解法?对想出不同解法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三年级数学复习教案 篇8
复习目的:
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复习内容:
一、数与计算:
1、万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多位数乘一位(口算、笔算)
3、倍的认识
4、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量与计量:
1、测量(毫米、分米、千米、吨)
2、时、分、秒
三、空间与图形:
1、四边形
2、周长
四、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广角(集合)
复习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两、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使学生感知韦恩图的产生,初步培养学生建模意识和能力,体念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初步渗透集合思想。
7、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数学复习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新课程人教版数学第五册教材122页(总复习)11、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能够比较熟练的比较分数的大小,并能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3、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初步认识简单分数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难点:分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吗?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八分之一。同学们想一想,到底谁吃的多或少
呢?它与哪一部分知识有关呢?
生:悟空吃得多,八戒吃得少;与分数的知识有关。师:你们说的很好,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回顾分数的有关知识。同学们,乐不乐意?板书:分数的初步知识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喜欢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分数的探究欲望。)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师在黑板上画出如下方格:
师:谁能看着这幅图说出一个分数?
生:师:你能自己到讲台上用阴影部分标出这个分数吗?
……
师:为什么这些阴影部分都能用表示呢?
生:因为它们都是从平均分的8份中取出两分,所以都用表示。
师:你还能在这个图中找到别的分数吗?又怎么用阴影部分来表示你找到的分数呢?
生:……
师:同学们真不错。写出了这么多的分数,结合下图,谁还能说出涂红色(蓝色)的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一个同学说分数,另一个同学说出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三年级数学复习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已知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掌握解题方法。
2、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复习,对已知信息能够进行正确处理,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在复习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会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出相应得解决办法。
2、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情境创设激趣谈话:
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科技馆?门票是多少钱呢?春游的时候我们打算去参观科技馆。我想请你们算算有关门票的.问题,行不行?
二、巩固探究
1、第6题:谁来把题目读一读?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2、刚才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了买门票的问题,还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一个买书的问题。读题,解决。
3、同学们,在前段时间,我校组织了一次“爱心助学”活动,为贫困山区的小伙伴捐款,你捐了什么?现在老师这有一道关于三年级学生捐款的信息。出示第10题,自己读一读题,看一看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自己解答,全班交流订正,说出是怎么解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下面,我们一起到商店去购物好不好?引导学生看图第15页,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根据题中所提的“能买几个杯子”这个问题,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编一道应用题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如果商店里的这些商品让你自己选择,100元钱想买什么东西?能买什么?交流,纠正。
5、刚才我们解决的实际问题都是和“钱”有关的,同学们解答的都比较好。下面我们来解决关于交通工具的实际问题,能做得更好吗?交流,解答,纠正。
6、解决完了汽车的问题,我们来看火车的问题。出示第8题,这道题你知道了什么已知条件?所求问题时什么?要求火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三、拓展实践,总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要注意什么问题?
三年级数学复习教案 篇11
复习内容:
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小数的读写、简单的加、减法。(课本第113页的第5、第115页的第9、10题,练习二十五的第5、10~12题。)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
2、使学生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3、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4、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统计知识点
1、出示:某地区1994~20xx年沙尘天气情况统计表。
2、学生取出方格纸,按照统计表数据制作统计图。
(1)教师出示图例,引导学生制作。
某地区1994~20xx年抄尘天气情况如下图,读懂统计图。
横轴上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使学生明白横轴上表示年份,纵轴表示沙尘的天数)
(3)指导画图。
①纵轴上每格表示多少天?1996年的13天应该怎么表示?(使学生懂得这里每格表示2天。但是这不是确定的,也可以改成每格表示1天)
②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辅导。
3、回答问题。
(1)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表中得到的信息。如近十年,每年都有沙尘暴)
20xx年沙尘暴天气最多达20天,近几年沙尘暴天气逐步增加。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算出这个地区10年中平均每年的沙尘天数。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答案,说出想法。
二、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读法
教师:你们都认识这些数吗?是什么数?
2.54 0.09 4006.57 5.6 7.089 123.59 800.9 22.709
(1)请学生读出这些小数。
(2)你还知道哪些小数?说一说,让同学写一写。
2、小数大小比较。
(1)出示两组小数让学生比较大小。
①1.02〇0.98元 0.69元〇0.7元 4分米〇3.8分米 l.2米〇 0.12米
②四名同学身高统计表(单位:米)
姓名王凤李娟刘丽李芳
身高146150135148
(2)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和比较后的体会。
虽然学生根据小数的含义进行,但是也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些简便的比较方法,比如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小的,这个小数就小。
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5+4.3= 1.8+0.4= 1.1一0.4=
先计算,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活动
1、练一练:课本第115页的第9、10题。
2、课内外作业:课本第117页的第5、10、11、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复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复习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是第一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等得到发展,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全面达到本册教材和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
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八部分: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年、月、日,面积,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复习的重点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面积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他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本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主要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学生只要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可让学生通过练习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以下几点。
1.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第112页的第1题,既复习了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北、南、东或西)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向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同时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另外,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2.注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加强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第112~113页的第2、4题,第2题设计了估算和笔算3个家庭平均每月用电数的题目,让学生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如第113页的第5题,既复习了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也复习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同时渗透了环保教育。
4.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如第114页的第7、8题,既复习有关面积的基本知识,也复习了估计给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能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5.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总复习中,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内容的应用本身就是解决问题;另外,也单独安排了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解决问题的内容,如第115页的第11、12题,让学生了解用连乘、连除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5课时进行复习。复习时,对于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要重点复习,教师应了解每一名学生在学习中还有什么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其他内容的复习,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对学生掌握得不牢固的内容要重点复习,使学生都能够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如果有机动时间,教师可适当安排时间对第一学段(前六册教材)的内容按照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领域适当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全面完成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
2.复习位置与方向时,结合教科书第112页的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用八个方向词语说一说小清家的`周围有什么;然后再进行小组和全班交流,结合学生表达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说一说怎样识别方向和用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看懂简单的路线图。教师可以在图上加几条公共汽车路线,丰富情境的内容;也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重新绘制简单的地图,让学生描述。
3.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通过让学生做第112页的第2题,了解学生计算时还存在什么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通过反思自己纠正;还应注意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达到计算熟练。
4.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结合第113页第3题复习口算,结合第4题复习估算和笔算。教师针对计算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订正,再通过练习二十五中的有关练习或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全体学生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5.复习统计时,让学生分析第113页第5题中的数据,对近年来该地区沙尘天气的发展变化趋势有一个判断;让学生谈谈感想,有什么办法减少沙尘天气,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的思想教育。
6.复习年、月、日时,要注意全面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和有关知识,可借助表格进行系统整理时间单位,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这些单位的大小,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7.复习面积时,结合第114页第7题,让学生结合实例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知道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第114页的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估计,再合作进行测量,然后进行全班交流;让估计得比较准确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让估计得不够准确的学生说一说误差出现在什么地方,从而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和测量的能力。
8.复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时,除了结合第115页的第9、10题外,还可用一些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基本含义,体会到小数与分母是10和100的分数的联系。
9.复习解决问题时,可结合第115页的第11、12题,了解学生是否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能否正确列式计算。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注意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不要求一个学生掌握多种方法。
10.关于练习二十五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3题,先让学生估算,再用笔算。有的学生可能估算的结果与笔算的答案不同,如把58看成60,11看成10,估算结果是600,答案是不能一次送走这批人;实际情况是58×11=638,一次能送走这批人。上面的估算方法按照一般思路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却得出了相反的答案。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实际问题时怎样选择比较合适的估算策略,才能解决问题。上面的估算方法问题出在:1辆车能坐58人,如果把11看成10,等于少运了58人,58相对于620人来说误差较大。因此,估算时计算60×11=660比较合适。因为把58看成60,1辆车多运2人,10辆车才多运20人,误差相对较小。这样就能得出“一次能送走这些人”的正确答案。
第5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对人均消费粮食的变化趋势有一个判断。在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供人们吃的东西越来越丰富,所以人均消费粮食越来越少。
第9、13题,教师注意结合题目进行环保教育。
练习二十五最后的思考题,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到第三学段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要用到这种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如下。
由题中的条件可知:
3杯水+空瓶=440,
2杯水+3杯水+空瓶=600,
所以2杯水+440=600,2杯水=600-440,得出1杯水=80克。
空瓶=200克。
三年级数学复习教案 篇13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今天田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节目单,看看上面有没有你喜欢看的节目,它几时播出的?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提问,如:14:00在钟面上怎样表示?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几时?
教师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出相对应的两种记时方法。
3、小结并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初步认识24时记时法
⑴问:你知道一天中有几个小时?想一想,在这24个小时里,钟面上的时针要走几圈?一天时从什么时间开始的?
⑵出示红蓝色彩带,说明:我们把每天的凌晨0:00——中午12:00用红色彩带表示,把中午12:00——夜里12:00用蓝色彩带表示。
⑶问:中午12:00是白天还是晚上?师画出太阳图标。
⑷演示钟面时针的运行情况,了解0:00和24:00之间的关系。
⑸说明:0:00和24:00表示同一个时刻,这个时刻既表示一天的.结束,又表示新的一天的开始,如果是除夕夜的时候,它还表示特殊的意义,也就是旧的一年的结束,又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3、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⑴观察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在表示方法上的区别。
⑵练习:说出下面时间用的是哪种记时法:
8:0016:30下午5:00夜里11:30
上午8:00下午4:2521:340:00
4、练习:P50想想做做1中的第一个钟面。
要求说出钟面表示的时间,问:这个时候你可能在干什么?
再出示背景图,问:这时的钟面上表示的什么时间?你怎么看出来的?你能用24时记时法说出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吗?
同理学习后两幅图。
5、小结转换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出示题目,问:上面的营业时间用的是什么记时法?你能把它转换成普通记时法吗?
在把24时记时法转换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题目,直接口答。
3、观察火车票,问:你从火车票上得到了哪些关于时间的信息?
讨论:妈妈下午几时前到南京火车站比较合适?
4、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轮流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
5、小组讨论:看着3个钟面上的时间,说一说这时你可能在做什么?再在班级内交流。
四、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阅读课后常识部分:“你知道吗?”上的内容。
三年级数学复习教案 篇14
一、复习目标:
本册教材是第一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牢固,提高计算能力,使其数感、空间观念、应用意识等得到发展,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全面达到本册教材和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进一步提高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通过归纳、整理和练习,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数感、空间观念、统计思想,以及应用意识等得到提高与发展。
3、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综合分析三年级学生的期末实际情况,学生的学习心态不太稳定,急于求成失误较多,集中体现在数与代数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学生对草稿本使用不当,匆忙计算容易出错,个别学生还会将乘法和加法混淆,这个毛病让学生对于求平均数中,涉及到总数上千的数计算也容易错误。在解决问题(应用题)中,一些学生往往对题目阅读和理解不够就匆匆下笔,导致失误,在比较灵活的面积问题中,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本学期两极分化现象也逐渐体现,优秀的学生很容易学会新知识,并且运用较为自如,还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中等学生知识较为扎实,能够自主学习,但思维不够灵活,缺乏问题意识。后进生接受知识较慢,不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成绩不稳定上下坡度较大。因此,复习时要抓好两头,既要补差,又要注重培优。
三、复习重难点、关键:
(一)复习重点:
有关除法、乘法计算、统计知识、面积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复习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统计观念、空间观念的培养加强。
(三)复习关键:
启发、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学会分析、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复习内容:
(一)数与代数
1、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数位的含义以及比较大小。
2、小数、分数的初步认识,以及加减的运算。
3、两位数与两、三位数的乘法;一位数与两、三位数的除法及混合运算
(二)空间与图形
1、简单图形的的初步认识,了解其基本特征。
2、图形周长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3、面积意义的认识,能用自选图形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可能性,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含义,体会学习数学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四)实践活动
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一定的解题策略。
三年级数学复习教案 篇15
教学内容:
课本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6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估算,初步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加强变式与比较,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3、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验估算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估算。
1、引课:老师知道同学们在十一长假中安排了许多丰富多采的活动。小明一家非常喜欢旅游,他们来到了首都北京的一座公园。在公园售票处,小明遇到了一群也想去公园参观的孩子,共29人,每张门票8元,他们带了250元钱,够吗?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出示例2: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2、分析问题。
(1)认真读题,独立思考。说一说: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
(2)分析问题,建立联系。“带250元钱够吗?”指的是够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指的是250元钱够不够买门票。
(3)理解了题意,我们来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独立思考)
①谁来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指名说,学生可能说出用乘法,先算29×8。板书课题:乘法并板书29×8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要解决带250元钱够吗?为什么要先算29×8?
②选择算法。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用笔算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运用估算,只要算出一个大约数就可以?请你选择。在生活中
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通常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3、引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估算。
4、解决问题。(1)独立思考:怎么知道29×8大约得多少?先静静地想一想。
(2)同桌交流:把你的想法轻声告诉你的同桌,两人交流一下。(3)小组汇报:哪个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的代表发言,完成板书:29×8≈240(元)30×8=240240元<250元。
答:带250元钱够买门票。
强调:我们把29看作30,估大了。然后把估计要花的240元和一共带的钱数250元进行比较,因为240元<250元,所以带250元够买门票。
(4)适时引进≈:29×8大约等于240元,用约等号表示,跟老师一起书写≈,弯弯的像波浪一样。读作“约等于”。
板书≈
5、小结:我们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把29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30,再用刚刚学过的口算乘法就把估算结果求出来了。
二、结合生活,创编例题。
1、情境引入:美丽的公园吸引了许多游客。这时,又来了一些同学,现在是32个孩子带250元钱,够吗?出示补充例题:每张门票8元,32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2、尝试估算。请你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简单地记录你的估算过程,注意写答语。和同桌交流想法,统一意见。
3、小组汇报: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组1:32×8≈240(元)240元﹤250元30×8=240答:带250元够买门票。师肯定学生的估算方法正确,可是结论合理吗?请仔细思考一下好吗?
组2:32×8≈240(元2×8=16(元)240+16=256(元)256元﹥250元30×8=240答:带250元不够买门票。
组3:32×8≈240(元)2×8=16(元)16元>10元30×8=240答:带250元不够买门票。
4、辨析:这些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有的认为够买门票,有的认为不够买门票,这是为什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把32看作30,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30×8=240元,也就是花240元只买了30个同学的门票,还差2人没买票。(板书:还差2人没买票)经过比较,知道带250元不够买门票。(写答句)对于这个问题,仅仅估算出一个大约数是不够的,要考虑剩余的人数。你们现在清楚了吗?没关系,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需要慢慢体会。能搞清楚就不简单,能说清楚就更不简单!我觉得,我们应该向这个组的同学表示感谢,因为他们引发了大家更深刻的思考,谢谢你们!
5、比较分析,感悟估算。观察以上两组算式:29×8,把29看作30,30×8=240,够买门票。32×8,把32也看作30,30×8=240,不够买门票。请大家思考:拿了同样的钱去买门票,估算结果同样都是240元,为什么29个同学带250元钱够买门票,而32个同学却不够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生可能说出:一个是估大了,一个是估小了,要考虑剩余人数。
师总结:对,我们的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由于估算得到的仅仅是一个大约数,它与准确数始终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遇到实际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外出购物时,通常会多带一些钱,这样遇到万一的情况比较保险。
三、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1、小明在动物园参观。
(1)出示:动物园有一只东北虎重213千克,一头野牛的体重是东北虎的.3倍,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仔细读题,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解答。)
(2)和例题29×8比较:同样是估算,为什么例题在估算后进行比较,而这道题在估算出一个大约数就结束了?它不需要比较吗?师强调:不是所有的估算题目都需要比较,我们要看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道题求的是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我们已经求出大约数,当然不需要比较了。
2、继续游览,精彩的海豚表演就要开始了。
(1)出示:二年级有200位小朋友观看海豚表演,看台上有5排,每排43个座位,估一估,够不够坐?
轻声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思考以后在练习本解答。
(2)和例题32×8比较:同样是估小了,为什么创编例题在估算后进行补充,要考虑剩下的人数,而这道题在比较后就结束了?它不需要考虑剩余的座位吗?师强调:把43看作40,估小了,座位已经够坐了,当然不用考虑多余的座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让我们用心体会。
四、全课总结:
小明的北京之行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乘法估算的问题,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轻声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思考以后在练习本解答。
(2)和例题32×8比较:同样是估小了,为什么创编例题在估算后进行补充,要考虑剩下的人数,而这道题在比较后就结束了?它不需要考虑剩余的座位吗?师强调:把43看作40,估小了,座位已经够坐了,当然不用考虑多余的座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让我们用心体会。
五、全课总结:
小明的北京之行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乘法估算的问题,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这要靠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多做估算的练习。在这一单元中,口算、估算、笔算都出齐了,怎么处理好这三算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里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大纲要求: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这要靠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多做估算的练习。在这一单元中,口算、估算、笔算都出齐了,怎么处理好这三算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里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大纲要求: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在估算中,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确合理的运用估算。一要符合实际,二要方便计算。课上出现了4种方案:104*49第一种:把104看成100,把49看成50第二种:104看成105,把49看成50第三种:104不动,把49看成50第四种:把104看成110,把49看成50。经过学生间的激烈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在讨论慢慢发现了第四种方法的优越性。符合实际又方便计算,体会到了估算带给我们的捷便。因此,教学时要重视估算训练,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只有结合曰常生活进行训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提高学生估算能力。
三年级数学复习教案 篇16
课题 多位数除以一位数(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反思进行自我修正。
2、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提高计算能力,实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3、发展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多种情形的试商及零的处理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启发、互动
教学过程:
(一)回忆知识
(谈话引入:关于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1. 准确计算:口算、笔算
2. 估算
3.解决问题
(二)编写题目,梳理计算方法
1. 梳理口算方法。
(1)你能出几道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题吗?
(2)举例说明怎样进行除法口算
200÷2 160÷8 4000÷5
提示:想一想口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小结:依照算理,一般可以直接利用乘法口诀算出得数, 被除数有几个0,商的末尾就写几个0。但要注意4000÷5这样的特殊情况(商的'末尾只有两个0 )。
(3)口算练习。
1600÷2 400÷8 20xx÷4
2. 梳理笔算方法。
(1)369÷3 407÷3 450÷4 416÷4
189÷2 607÷3 480÷4 302÷3
(2)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结果是多少。
小结:先用被除数的最高位除以除数,如果不够除,就用前两位去除,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到那位的上面。中间不够除要商零。
(3)怎样确定你们刚才算的这些题是否正确呢?(验算)
(4)自己尝试验算下面两道题:
416÷4=104 607÷3=202……1
(5)你是怎样验算的?
无余数 :商×除数=被除数 有余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3. 梳理估算方法。
生活中有些情况不需要算出准确的结果,这时可以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你能说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1)举例:一共有281个桃子,每筐最多能装68个,4个筐够吗?
(2)反馈: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估算的。
方法一 :68×4 < 70×4,70×4=280,280 < 281,不够。
方法二 :281÷4 > 280÷4, 280÷4=70,70 > 68,不够。
(三)感受计算需求,巩固算法
对比练习
1. 学校为三年级的同学发书,要将164本平均发给4个班,这样分够吗?
三(1)班 三(2)班 三(3)班 三(4)班
39 本 39本 39本 39本
(这样的问题用估算可以快速解决)
2. 学校为三年级的同学发书,要将164本平均发给4个班,每班分到多少本?( 这个问题还能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吗?)
综合练习 用一个杯子向一个空瓶里倒水。如果倒进三杯水,连
瓶共重440克,如果倒进五杯水,连瓶共重600克。
想一想一杯水和一个空瓶各重多少克?
①自己画图理解题目的意思。
②你是怎样理解图的意思的?
(四)作业:书111页 练习2、3、4
三年级数学复习教案 篇17
设计说明
本节课围绕“混合运算”“加与减”“乘与除”等数的运算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要让学生切实掌握。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对以下几个方面比较关注:
1、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数的运算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点比较多,在复习时必须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知识体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算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复习巩固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的同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自己以往练习中出现过的错误进行回顾和整理,反思自己在计算中经常会出现的错误,组织学生思考如何避免这些错误的再次出现。
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广泛搜集各种类型的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回顾本学期学习的知识。
师: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小数的相关知识,本节课我们复习“数的运算”部分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本学期你都学过哪些运算?
预设
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的运算顺序;整十、整百、整千数乘(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师:小数的加减法我们上节课已经复习过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一下整数的相关运算。
2、结合教材习题,复习“数的运算”的相关知识。
(1)复习两位数乘(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课件出示教材92页3题。
师:请同学们圈一圈,算一算,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
个体汇报。
师相机指导,学生结合点子图和小棒图重点说清每步计算的实际意义,巩固算理。
(2)复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的运算顺序。
课件出示习题:
327+46-135 (126-62)×6
1000-582-10472÷8+75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运算顺序。
让全做对的学生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
(3)复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课件出示习题:
80×3=70×9=40×6=500×9=
100×5=6×300=420÷7=630÷7=
900÷3=2×2000=7×60=400÷8=
学生开火车计算。
指名说算法后,一起回顾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先把整十、整百、整千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积后,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回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92页7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题意独立解决问题,并根据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师巡视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体辅导。
指名汇报思考问题的方法。
预设
生1:我从问题入手,要求应找回多少元,要用付的钱数减去买篮球花的钱数。
生2:我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表示数量关系,先求出4个篮球一共花的钱数,再用200减去买篮球一共花的钱数,所得的就是应该找回的钱数。我认为解决实际问题时应该弄清数量关系后再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按部就班地复习,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复习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1、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合作绘图、练习巩固
目标:是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图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平面图作准备。
(1)停车场在广场的`方向,距离大约是米。小红家在广场的偏方向,距离大约是米。
(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距离广场100米。你能在图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1、出示学校的`录相或图片
问: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
二、在纸上设计小区,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
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
-
为了您方便浏览更多的三年级数学复习教案网内容,请访问三年级数学复习教案